伴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青少年在尽情享受网络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网络安全风险,网络沉迷、网络欺凌、网络色情等问题频发。
因此,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好手机管理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就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 ![]()
《通知》要求,中小学生原则上不得将个人手机带入校园。 《通知》强调,学校要将手机管理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制定具体办法,明确统一保管的场所、方式、责任人,提供必要保管装置。不得使用手机布置作业或要求学生利用手机完成作业。 《通知》指出,学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教育引导,让学生科学理性对待并合理使用手机,避免简单粗暴管理行为。 ![]()
如何做到“管”“教”结合,帮助孩子正确使用手机?---专家有话说 福建省职工科技教育中心副主任、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深教育学者 武剑 一、作为家长,除了配合学校执行政策,还能够做些什么呢? 1.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针对手机使用,要与孩子约法三章,合理规划使用,不沉溺于手机游戏。 2.与孩子平等交流。 制定手机使用管理规则,不能只由家长说了算,可以让孩子一同参与,全家人一起讨论,并形成公约。孩子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就会更愿意去遵守,同时孩子还从中学会了如何通过协商取得一致意见的方法。 3.提升孩子的网络素养。 在信息化时代,手机等移动互联网终端因使用便利、涉及面广,还能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知识,而成为孩子了解社会、认识世界的重要渠道和工具。孩子作为数字化时代的未来公民,需要学会正确使用手机。家长需要教育引导孩子提高对网络虚假信息、网络欺诈的辨别能力,提高在网络虚拟环境下交友的警惕性,分清网络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对网上各种言论要有正确认识的能力。 4.告诉孩子网络礼仪。 文明地使用手机,做有礼貌、有修养的人。同时,要教会孩子如何使用规范的语言和标点符号,如何用表情传递情绪、体现语气和态度,这样孩子进入社会后,在使用短信、微信等社交软件时,就会懂得基本的文明礼仪。 5.不要使用强制方式。 手机常常是当下导致孩子与家长产生矛盾的重要因素,甚至会成为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燃”点。家长需要有一定的心理预期和包容度,不能简单粗暴地制订和选择惩罚措施,比如砸、摔手机等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二、面对已经形成手机依赖的孩子,我们应当怎么办? 手机依赖、成瘾当然不是青少年成长的必经之路,也不是一旦成瘾就绝对无法挽回。但是,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如果有手机成瘾的经历,成年后的意志力也会受到影响,容易有更多种类的成瘾可能性,所以家长需要重视起来。 首先,要了解孩子的问题,接纳孩子的现状,关注孩子的需求,与孩子共情。 其次,需要客观评估孩子承受的压力,尤其是学习压力。同时还要了解他们所承受的社交压力(同伴压力)。 对压力的评估,可以看孩子是否有厌学情绪(比如上学找借口请假和作业拖延症等),还要看孩子的社交情况,跟同伴是否能友好相处。 再次,要了解孩子的身心变化。小学高年级或中学后进入青春期,不少孩子性格变化大,很可能无法接纳新的自己。家长需要帮助孩子了解青春期的变化规律。 最后,还要评估自身的家庭氛围,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曾经,手机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未来,我们很难预测孩子的人生会出现哪些更新的事物。学会正确使用手机是一门必修课,也是当下家庭教育的重要部分。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