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莆田四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四中 >> 德育之窗 >> 家校联系 >> 正文
家长学校课堂 |各位家长,新学期不能再以各种名义给孩子配手机了!
【发布时间:2021-09-10】【作者:许玉叶】 【阅读: 次】【关闭窗口】
近日,“双减”意见备受关注,大家最关注的就是如何给孩子减负。


但不要忽略其中极为重要的一条——“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控制使用时长,保护视力健康,防止网络沉迷。”对此,央媒直接发话!


8月3日,《经济参考报》发文评网游行业,称“精神鸦片”竟长成数千亿产业,影响无数未成年人。




一边是,游戏行业已经发展成一个巨大的产业。2020年,中国游戏市场实际销售收入2786.87亿元,占据半壁江山的腾讯游戏实现营业收入1561亿元。另一边是,未成年人深受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2020年,我国62.5%的未成年网民经常在网上玩游戏,13.2%的未成年网民在工作日玩手机游戏日均超过2小时。任何一个产业、一项竞技都不能以毁掉一代人的方式来发展。


但是,孩子沉迷游戏的责任能够完全推给游戏厂商等任何一方吗?


显然不能。帮助孩子摆脱手机和网络游戏的不良影响,是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01警惕!手机正在成为孩子的精神鸦片!


浙江天台县有一个男孩,上课时突然像疯了一样用头撞墙,不仅叫他没反应,连身边人都不认识了。短短几天,他的智力就倒退到两三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医生诊断:孩子是自身免疫性脑炎引起智力受损、出现各种精神症状和躯体症状。罪魁祸首,就是手机!原来,孩子一有空就玩游戏,刷抖音,长期玩手机到深夜,严重缺乏休息,免疫系统出了大问题,甚至引发精神疾病。


其实早在两年前,世界卫生组织就将手机和电子游戏上瘾列为精神疾病。





主要有三大特征:


1、无法自主控制玩游戏的起止时间,频率,强度,时长和情境等方面。

2、将游戏的优先性置于其他重要事项和日常活动之上。


3、在游戏已产生负面影响之后,这种行为仍然持续或变得更为严重。致其行为模式已经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及职业等其他重要职能领域严重受损。

这,不正是孩子们的日常吗?难怪央媒把手机游戏比作“精神鸦片”,因为一旦上瘾,孩子就会沦为垃圾快乐的俘虏。


我曾经观察过身边沉迷手机游戏的孩子:眼睛浮肿,双目无神,满脸憔悴,一看就是作息极不规律。令人想起了一句话:毁掉一个孩子最快的方式,就是让他沉迷于“垃圾快乐”。


02果然!手机使孩子的学习能力日渐下降!


放假以来,随处可见孩子玩手机的身影:


家里,孩子刚起床就趴在床上打怪冲关,废寝忘食;

麦当劳里,孩子连薯条汉堡都不爱吃了,捧着手机玩不停;
公交地铁里,孩子躺在座椅上打游戏,家长也在低头看手机;
亲戚朋友家里,家长在一旁打麻将,孩子们坐地上玩游戏;
公共场合里,一旦有孩子闹了哭了,家长就塞给他一部手......   


中国儿童中心组织有报告显示:


在中国,有60%以上的孩子课外除了上补习班,剩余时间全用来打游戏、刷视频。上学日,孩子一天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就有43.24分钟,到了周末,更是长达96.27分钟。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摧毁孩子的学习能力。


破坏专注力:写作业时,时不时看一下手机,玩一下游戏,始终无法集中精神。


破坏逻辑思维:解题时,直接上网找答案,既没动脑思考,也没掌握知识。


破坏主动性:线上学习,孩子被动吸收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主动性。


过度沉迷网络游戏,会夺走孩子对学习的兴趣。相比起学习,游戏更能让孩子迅速获得新鲜感、价值感和满足感。无心学习的孩子,「身在曹营心在汉」,日日扮演着「假性学习者」的形象,被同龄人远远地甩在身后。


03可怕!手机对孩子的危害你想象不到!


然而,大多数家长觉得让孩子玩手机很正常,根本不存在什么“危害”。


看看专家们怎么说吧。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一项研究发现,部分长时间看屏幕孩子的大脑出现了变化,他们的大脑皮层过早地变薄了,这些孩子在语言和推理测验上的得分也较差。——导致孩子大脑发育迟缓。


英国华威大学的杰勒德·凯都博士警告说,手机辐射会破坏孩子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从而引起记忆力衰退、头痛、睡眠不好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孩子记忆力衰退。


有数据显示,小孩连续玩手机20分钟,平均每分钟眨眼7.67次,视力平均下降到43.8度,接近近视状态。——导致孩子视力变差。


过度痴迷手机,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也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四川绵阳一个中学生,放假在家天天玩手机,被父母批评教育后,留下一条“爸妈,永别了”的短信,跳河自杀。辽宁葫芦岛一个中学生,拿了父母的6万多元给游戏充值,因压力过大而跳楼自尽。


过度沉迷手机,已经破坏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他们变得极其脆弱,对现实生活丧失自信,很容易自暴自弃。面对正在“堕落”的孩子,难道我们还要袖手旁观,任由他们被手机吞噬?


04请别再指望孩子自觉放下手机!


怎么样的父母和家庭,会养出沉迷手机的孩子?


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少年网络素养教育读本》显示:


亲子活动少的家庭、父母抗拒网络的家庭、教育粗暴的家庭、父教缺位的家庭。


手机,只是这个时代教育问题的替罪羊。


真正害了孩子的不是手机,而是父母自我教育的缺失。


看过一个名为《听,孩子们在说》的教育短片,对其中一幕印象深刻。


一家三口都坐在沙发上,但爸爸在玩游戏,妈妈在追剧,毫不理会身边的女儿。女儿满脸落寞地坐在沙发上,一言不发。周围环绕着嘈杂的手游声、电视剧的台词声。身处这样的“垃圾”环境,她又怎么会努力上进,积极学习呢?当初,是父母亲手把手机塞给孩子,命令他玩手机,不吵闹。后来,也是父母痛恨手机让孩子沉迷,怒斥孩子玩物丧志,不学无术。很多时候,是父母把孩子让给了手机。当有一天,你想让孩子远离手机时,才惊觉,孩子已经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了。悔之晚矣!


别指望孩子能够抵挡得住手机游戏的诱惑!


别指望孩子能够主动自觉地放下手机!


孩子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是我们父母因为忙碌、疲惫、偷懒……种种原因,将孩子推给了手机!


05请别再忘了对孩子的管教引导


经常听人说:从来没有问题孩子,只有不会教育孩子的问题父母。


大多数沉迷手机的孩子,往往因为被父母忽视,只能从手机和游戏中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


真正高明的父母,从来不会放任孩子玩手机。


1.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


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中写到:

“如果你过度使用网络,就无法让孩子相信过度使用网络不好。相反,如果你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就能为孩子过一种平衡的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父母放下手机过好自己的生活,孩子就能放下手机健康地成长。


在这一点上,“国民才女”武亦姝的父亲、“高考状元”杨晨煜的母亲,都是很好的榜样。


2.多关注孩子的实际需求


美国密歇根大学和伊利诺伊州立大学的一篇研究报告指出:

父母在家庭时间中看手机和平板电脑越多,孩子越容易出现行为问题,如过度敏感、性急、多动、爱抱怨等。
父母要真正关注孩子,了解孩子,满足孩子的实际需求,才能避免孩子对网络上瘾。


多跟孩子谈心,多陪孩子参加户外运动,哪怕只是多陪陪孩子,都是十分有益的。


3.一定要对使用手机设定界限


复旦大学社会心理学教授吴国宏认为:“手机并不是洪水猛兽,重要的是‘度’的把握。”

正确用好手机这把双刃剑,发挥互联网的优势,避开网络沉迷的弊端,需要一个规则的约束。




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尽量吸取孩子的建议,千万别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家长们,你们就是孩子最直接最有力的监护人,请一定要约束管教好孩子,别让孩子因为手机输了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