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春风裹挟着草木清香,莆田四中校园内一场融合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美学的独特的文化盛宴正在展开。作为2025年我校“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月的系列活动之一,“青染映同心,民族共筑梦”非遗传承以青黛印染为纽带,串联起历史、艺术与民族团结的深刻主题,吸引了全校师生的目光。
青黛课堂:跨越千年的色彩对话 走进物理实验教学楼的“青黛印染手工课”校本课程选修课现场,2025级高一选修班的学生们正坐在一方木桌旁,桌上摆满了青瓷碗、竹夹、白胚布、竹筷、皮筋、蜡块、毛笔等工具,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气。“青黛印染起源于唐代,曾是古代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贸易品。无论是《诗经》里的“终朝采蓝”还是白居易的“青黛点眉眉细长”对青黛之美的追求并未随时光推移而改变。这种以马兰草提取的靛蓝染料,不仅承载着古人对自然的智慧,更见证了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历史。我们莆田仙游书峰乡是远近闻名的“青黛之乡”,种植青黛历史悠久,早在宋代就种植用于染料,民国时发现其药用价值后大规模种植,其传承千年的泡制技法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蔡英娟老师向同学们娓娓道来。
高一(4)班的学生邓盈盈举着刚染好的扎染方巾,眼睛亮晶晶地说:“之前看书本介绍说藏族的传统氆氇要用天然植物染色,今天才知道藏族和汉族的青黛印染竟有相似之处!”一旁的李思颖忙着用毛笔在白胚布上勾勒花纹:“原来古人用‘夹缬’技术固定图案时,和我们现在做版画的手法一模一样!” ![]() ![]()
创意工坊:指尖上的民族艺术传承 拾级而上,走进学校图书馆,一场视觉盛宴在图书馆二楼电子阅览室徐徐展开。在蔡英娟老师的精心指导下,学生们从校本课程出发,将自己在学校劳动基地种植的中草药融入作品创作中。150余件由2025级高一青黛手工染课程班师生创作的扎染、蜡染、型糊染及创意手工作品整齐陈列。从传统的扎染山水画到融合今年春节的“巳巳如意”纹样的帆布包,从抽象的蜡染装置艺术到充满现代感的青黛渐变花雕,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创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敬畏,都凝聚着学生们的巧思,不仅展现了学生们精湛的手工技艺,更巧妙地融合了中草药文化元素,体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美学的完美结合,吸引了参观者的目光。
![]() ![]()
“制模、上浆、染印、阴干一道道工序,秉承传统一半托付时光,一半归于技艺好作品都是耐心的产物。”负责策展的蔡英娟老师向参观者介绍道。她身后的展板上,一幅名为《江畔夜思》的扎染创意作品——靛蓝布料上描印书写着《春江花月夜》诗句、彩韵灵动跨越千年的蜡染作品《敦煌佛手》等格外引人注目。 ![]() ![]()
展厅内还设置了互动体验区。参观的同学可以现场体验手工缝制蜡染作品。 ![]() ![]()
通过本次特展活动,学校进一步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增强了师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时也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一位课程选修班的学生表示,“青黛印染不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精神的具象化表达。它们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星辰,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也映照出年轻一代对民族团结的深刻理解。当我们共同用青黛的蓝色、一起用双手创作出跨越民族界限的艺术品,绘出的不仅是传统技艺的传承,更是中华民族大家庭永不褪色的青春底色。这正是‘同心共筑中国梦’的最佳诠释。”“这样的活动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校园生活,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希望学校今后能举办更多类似的活动,让我们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