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清明节,广东汕头市一家7口扫墓后,一女孩不幸落水,家人纷纷营救,不幸全部溺亡在水库。2017年清明节,河南信阳4名学生下水游泳溺亡。2020年清明节,四川巴中两名学生池塘玩耍溺亡。
清明节历来是溺水事故高发的节日,一方面原因是春暖花开、江水回暖,大家迫不及待的想与水亲近,另一方面原因往往是一个人溺水其余人错误施救导致的群死群伤。
日常学校也会给孩子们防溺水知识,但绝大部分都是提示远离水域、不在水域嬉戏、不下陌生水域游泳之类的。殊不知,掌握正确的营救方法是尤为重要的,科学的营救不仅可以保证自身安全,更是能避免群体溺亡悲剧的发生,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到底应该怎么科学施救。
一、 不可下水营救 当发现同伴或亲人溺水,绝不可以下水营救,由于求生本能,溺水者爆发出的力量是极难挣脱的,当被溺水者抱住,极有可能一起沉入水底。
面对溺水事故,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营救观念,就是必须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救助溺水者,我们“为人”时不可“舍己”,尤其是青少年千万不可以下水进行营救。
二、 巧用牵引营救
很多人会说发现溺水者要第一时间呼喊求救,让大人来进行救援,但是往往小孩子出去玩水有一个心理,就是怕被发现,会远离成人能监管到的地方,去到偏僻的水域,此时等待成人往往是会错过救援的黄金时间。
所以,呼喊后要立足于尽快施救,此时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物品进行巧妙的营救,一般来说,在刚落水时离岸是比较近的,此时就可以利用树枝、竹竿、绳索、连接起来的衣服、裤子和丝巾等,将其一头递给溺水者,待其抓住后慢慢将其拉回岸边,这样我们不下水也实现了营救。
三、 抛漂浮物营救
如果溺水者已经挣扎到较远的地方,或者被河水冲出去一段距离,此时你找到的牵引物不够长又该怎么办呢?这时候我们就可以找一些漂浮物扔给溺水者,教科书教会我们要扔救生圈、救生衣,但是野外往往不具备,这时就要立足现场找寻漂浮物了,比如矿泉水瓶、油桶、泡沫、食物罐、洗发液瓶、充气玩具、篮球等,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还可以用衣服、书包等物品包裹秸秆进行营救。
即使不能将他们拉回岸边,漂浮物也可以保证他们头部露出水面呼吸,等到大人来到将其想办法救上岸就可以了。
四、 正确心肺复苏
如果救起来的溺水者出现心脏停跳、呼吸停止情况,那么需要尽快进行心肺复苏,因为人大脑缺氧超过4-6分钟就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救回来的几率很低。
但是一定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步骤,溺水者的在水中处于窒息的状态,所以血液里含氧量是很低的,必须先行人工吹气,补充氧气后再胸外按压才是有效的心肺复苏。
最后要告诉全国的
老师、家长和学生
遇到溺水者不可莽撞行事,
营救要讲究科学,
当然,教会孩子识别危险、
掌握安全知识、学会应急技能、
提升安全素养才是最根本的解决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