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莆田四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四中 >> 师风师德 >> 师德论坛 >> 正文
以史为鉴 察往知来——莆田四中教师读书分享会(第三十一期)
【发布时间:2023-04-12】【作者:czh】 【阅读: 次】【关闭窗口】
2023410日下午,莆田四中第三十一期教师读书分享会在学术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期主讲人为语文组吴静静老师。

吴老师分享的书籍是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书中记载自崇祯十七年(1644年)大顺军攻陷北京至康熙三年(1664年)夔东十三家进攻重庆之役最后败亡为止的南明史迹。本书是顾诚先生十几年学术冷板凳的扛鼎之作,全书约77万字,建立在扎实史料之上,“言必有据”“无一字无出处”,引用方志达237部,引用书目多达579种。这本书在网上也是好评如潮,有人甚至戏言其为“治疗低血压良药”,为何?因为它让人在希望与绝望中反复横跳。

基于书中浑浑无涯的内容,吴老师主要从南明四个政权的更替来谈南明内斗致覆灭的局面:
一、弘光政权:史可法为首的东林党人与马士英为首的江北四镇
北京沦陷,南京有完整的朝廷班子,南部兵力也不少,江南经济富庶,似乎收复有望。绝望的是,弘光帝昏庸无道,底下大臣敛财的敛财,内斗的内斗,少数有励精图治的声音也被淹没了,仅仅一年,南京也沦陷了。
这里不得不说说历史上有名的抗清名臣史可法了,作者认为他缺乏战略眼光,我们一起来看看。
史可法为官廉洁也很勤勉,但是作者认为他的个人品德完全弥补不了客观需要,而他本人又不具备雄才大略和果断的魄力,是当时的形势把他突然推到权力的顶峰。史可法的誓死不降,应充分肯定他的民族气节。作为政治家,他在策立新君上犯了致命的错误,就是迎血统近的福王还是“素有贤名”的潞王继位,导致武将拥立福王继位,窃取定策之功,史可法大权旁落。
而史可法的战略错误不仅于此,形势已经发生变化,但是他们还认为当前最大的威胁还是农民军,连虏平寇即联合清军荡平李自成军的神策就此诞生。举个例子,他们听说吴三桂清兵击败了闯贼,欢欣鼓舞,加封吴三桂为蓟国公,给诰券、禄米,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弘光朝廷派出左懋第带领的使团赴北京谈判,妄想与顺治帝约为叔侄,同心杀灭逆贼,共享太平,同时携带几十万银两和粮食,犒赏清军。当然,这场和谈是纯粹的自取其辱,人财两失
作为军事家,他以堂堂督师身份经营江北将近一年,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一筹莫展,毫无作为,他所节制的将领绝大多数倒戈投降,变成清朝征服南明的劲旅,史可法驭将无能。对于他驻守的扬州,也没有组织有效的抵抗,清兵一日就攻陷扬州,相比江阴县百姓83天的抗清义举。作者认为,史可法对于弘光朝的土崩瓦解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同时,作者通过考察马士英的言行,认为他“固然不是救时之相”,对政事也毫无作为,但把他列为“奸臣”“阉祸”实属无中生有,东林-复社党人加给他的种种罪名很多不实。马士英在南京沦陷后没有投降清军,而是多次参加钱塘江攻余杭、富阳以及会攻杭州之战,失败后逃入四明山削发为僧,被俘就义,也难能可贵。
作者认为,南明史籍中常见的偏向是以晚节定论,并不完全正确。清初反清志士王思任说:“可以死,可以无死,英雄豪杰一死不足了其事,则可以无死;其事已了而死至,则可以死。”就比如钱谦益,虽然曾经有苟且偷生之念,但他心中念念不忘恢复明朝,实际上多次冒着杀身之祸从事反清复明行动,也是不容抹杀的。

二、潞王监国:犒赏敌军的监国
南京沦陷,大臣们在浙江拥立“素有贤名”的潞王,继续抗清。但绝望的是潞王是软骨头,在总兵方国安率军同清军战于湧金门下时,朱常淓竟丧心病狂地以酒食从城上饷满兵。没有恢复大志,为了保命,带着宗室不战而降的潞王,不久就被清廷杀害了。
三、隆武政权:郑芝龙的政治野心
潞王监国覆灭,在郑芝龙的支援下,明朝旧臣立唐王朱聿键,是为隆武帝。隆武帝由于早年经历坎坷,不曾享受过荣华富贵,所以复明斗志昂扬,也励精图治。然而现实很骨感。由于消息滞后,浙江官员不知道福建已经有隆武政权,拥立鲁王监国,形成政权并立。听谁指挥?隆武帝监国初,就往各地派发文书,各地也都承认并拥护隆武政权,本来鲁王应该退位,但是拥立鲁王的大臣不愿意,这是拥立之功,鲁王退位了,他们权力就削减了。所以,造成内部消耗,鲁监国前线抗清,隆武政权没有策应。即使隆武帝有心接应皇帝,也没有实权,为郑芝龙控制。郑芝龙专横跋扈,独揽大权,但不思北伐,甚至投降清朝,引兵入福建,隆武政权覆灭。

四、永历政权:影子皇帝与孙可望的冲突
隆武政权倒台后,大臣立桂王为永历帝,但是桂王畏清若虎,清军才到江西南部,还没进入广西,他就望风而逃。皇帝跑了,军心必然不稳,人心溃散。有些人趁机拥立邵武帝,不出所料,又内战,结果是清军没有遭遇什么抵抗就夺得广东。
孙可望在张献忠去世后,带着大西军南下,归属明军。孙可望很有能力,把云南作为大后方,努力经营云南,效果显著,云南社会、经济一片向好。军事上,明军在李定国、刘文秀等人带领下,相继攻克湖南、广西等地,势头正好。这时来看,孙俨然一位明主。但当李定国在广西连打大胜仗,屡次击败清军,使清廷定南王孔有德和谨亲王尼堪命丧前线,极大鼓舞士气,声威日高时,孙可望感觉自己的风头被盖,便开始刻意打压李定国,把其调回,削弱其兵权。李定国意识到危机,引兵进入广西,二人分裂,大好局面葬送
随着孙可望野心日益膨胀,想取代永历帝。永历帝求助李定国,导致南明两大势力公然火并,最后李定国以少胜多,击败孙可望成为南明实际掌权人。
这次内斗的后果很严重。李定国为了扶持永历帝进入云南,放弃经营广西,广西落入清军之手。而孙、李二人内战,又极大消耗了内部力量,使刘文秀四川的经营也半途而废。孙可望走投无路,投降清廷。为了取悦清廷,报复李定国,孙可望不仅提供永历朝廷军事机密等情况,献上“滇黔地图”,还为清军提供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导。清军利用孙可望的地位和影响,使永历朝廷在军事上节节败退,原大西军将领纷纷倒戈,收复很多地方。
有人的地方就有争斗,即使国家灭亡了,他们也要斗。作者在书中不止一次说南明的优势远大于清廷,但是由于不能形成统一战线,加上内斗严重,导致这种局面。其实清廷内部也有权力斗争,清初的剃发令、圈地运动、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等残酷统治,激起各地民变,但是他们也能及时调整策略,而南明政权,非但不利用清廷统治政策缺陷行收复之事,反而因内部激烈斗争,自损力量,走向这样境地,可谓历史的必然。
心得体会
文中引用大量文献资料,在当年著书年代,借阅、摘录、整理、编写,是非常不易的,然能呈现在读者面前,靠的是顾诚先生“甘坐十年冷板凳”的精神和情怀,他刨根问底的治学和研究态度,让人由衷敬佩。
也希望我们后人以史为鉴,团结协作,共创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