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全学科阅读暨核心素养进课堂读•思•达教学改革英语学科研讨活动(莆田四中现场会)
【发布时间:2021-04-01】【作者:ylq】 【阅读:
次】
【关闭窗口】
3月31日下午,莆田市全学科阅读暨核心素养进课堂读·思·达教学改革英语学科研讨活动在莆田第四中学顺利举行。参加活动的有市教师进修学院英语学科教研组长洪建勋老师、区进修学校部分教研员、莆田四中英语教研组全体教师、全市试点校教师;研讨活动特邀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黄远振老师、福师大助理研究员陈国平老师及市英语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陈美玲老师莅临点评。本次教研活动以莆田四中陈超、李滨两位老师新课型教学观摩课拉开帷幕,随后由各位专家对两位老师的课堂进行了分析点评。
李滨老师的研讨课课题为高一学段新教材阅读课《Making Mind Map—Creative Thinking》。她在“读、思”教学板块以思维导图为指导重点,强调思维导图在阅读过程中引领思维、组织语言的作用,结合师生互动研讨和学生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开展教学;最后的“达”依然借助导图引导帮助学生对festival进行表述。整节课教学设计完整,学习活动符合语言认知的规律,各个环节紧扣,课堂流畅.

陈超老师的研讨课课题为高三学段《英语短篇小说阅读》,她以一首脍炙人口的英文诗When you are old作为导入,带领学生进入文学世界。她选取了Issac Bashevis Singer的文章 The Washwoman作为阅读文本,以提问和分组谈论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挖掘文字背后的信息。陈超老师基本功扎实,课堂活动把控到位,师生互动热烈,气氛活泼。
观摩教学后,两位授课教师简要介绍了课堂的设计思路和现场教学感受;通过教学实践,她们对自己的教学设计都有了新的认识,进一步发现了课堂设计的可完善之处。随即,黄远振教授对两节新课型进行总体点评:他首先阐明了思维导学、导读的新要求,提出对新时期英语学习本质的探讨。他认为学习英语实质上是学习思维,学习一种文化;教学上对思维的培养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之上,要具体到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步骤要达到什么目标,培养学生什么思维,课堂教学设计要体现思维的意义。关于两位老师的教学内容,黄教授首先以问题的形式对执教老师抛出要求,强调执教者对课文应有的熟悉程度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深度。
黄教授对李滨老师教学步骤和文本语义理解部分的教学处理表示肯定,并提出了完善的建议。他认为“读、思”板块的mindmap可适当压缩;所提部分问题偏离主题;对文本话题的学习建议应运用聚合思维,而对文本的内涵应深入挖掘,以话题“festival”为例,可从人的three needs (mental/physical /feeling need)出发进行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
黄教授将陈超老师的课定义为文学阅读活动课,建议此类课堂可课前学生完成阅读,课堂老师提出问题,进行师生互动,学生解答问题,分享阅读经验,教师点评指导。他认为在文学阅读指导课中,应注意认知层次上的设问要符合学习规律,要循序渐进,所设置问题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可从理解性问题慢慢过渡到探究性问题。此外对阅读文本的理解应抓住语言深层的内容,挖掘文学作品要传递的信息。最后黄教授建议一线教师教学设计应做减法,抓住核心教学任务,逐个解决。
最后我市英语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陈美玲老师老师也对两位老师提出了建议:首先,在文本理解教学板块,教师的问题设置应具备层次性,结合学生学情和教学过程的即时反馈灵活调整,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其次,不同的课型应采用具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处理方案,比如诗歌教学,应该阅读、朗读相结合,读出诗歌的韵味、音感,从而体会其中的信息。美玲老师殷切希望一线的老师从每一节课做起,从每一个板块的活动做起,抓住目标,突破重难点。
专家点评后,在场的各位教师纷纷发言,各抒己见,也同时就日常教学的困惑向在场专家咨询,研讨会热烈,与会教师都觉得受益匪浅,感触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