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莆田四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四中 >> 省级示范校创建 >> 开放办学 >> 正文
2021年莆田市普通中学第二场教育教学开放活动(莆田四中会场语文学科)
【发布时间:2021-04-29】【作者:ylq】 【阅读: 次】【关闭窗口】


为全面提高语文学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师应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专业能力的发展实现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变革我校于427日上午开展主题讲座“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任务群’实施对策”和教学观摩课《书愤》《李凭箜篌引》《说“木叶”》。 

讲座开展

讲座主题: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学习任务群”实施对策

主讲专家及简介:邹荔娟,莆田第八中学正高级教师,福建省中学语文学科教学带头人,荔城区首届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教研组长,莆田市第五届楹联学会常务理事。

讲座地点莆田四中学术报告厅

本次讲座主要从四个方面展开,分别是:了解新教材及学习任务群、如何避免走入教学误区、“学习任务群”下的单元教学和总结几点想法。邹丽娟老师从宏观上带我们了解新教材及学习任务群,介绍了高中语文新教材及课程的五大变化,重点解释学习任务群的内涵及特点;此外,就统编版新教材单元教学的困惑,邹老师提出有关如何避免走入教学误区的建议。微观上,邹老师详细讲述“学习任务群”下的单元教学如何设计,并且以统编教材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古代诗歌)和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文言文)为具体范例,展示了“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及“思辨性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教学设计。最后,邹老师提出当前的语文教学应从以下几方面突破:

1.注重单元导语、单元学习任务和学习提示的作用。

2.扎实做好“积累·梳理”:语言建构与运用。

3.做好单元内部学习资源整合。

4.开展学习项目与学习任务设计。

5.加强语文学习实践,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

6.构建课堂新样态——“生动”课堂,让学生在活动中通过听说读写,培养语文核心素养。

 


本次讲座为我们带来了新观点,新看法,深度兼具广度,给一线老师很多启发和思考,同时进一步明确了新课标的方向,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少走弯路,能够更好地适应现阶段语文课程改革的要求和目标。

          

教学观摩课

《书愤》

开课时间:上午第一节735-8:15

授课年级:高二

执教者简介:谢碧玉,莆田四中一级教师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歌主题和思想情感”“比较阅读《相》,进一步领悟诗人情感”。以《书愤》视频导入为学生创造入诗情境,奠定诗歌情感基调。接下来从知人论世、朗读感知、解题和鉴赏诗歌这四方面展开,围绕诗人的 “愤”进行分析和讨论,设问具体,课堂气氛活跃,在师生互动过程中,本诗主题和诗人复杂深沉的爱国情感逐渐清晰明朗,学生课堂反应积极,教学效果明显。


《李凭箜篌引》

开课时间:上午第二节8:25-9:05

授课年级:高二

执教者简介:朱群蓉,莆田四中二级教师,莆田市高中教育先进个人

教学过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把握这首诗的艺术手法,培养从艺术手法方面鉴赏诗歌的能力”“感受这首诗的艺术风格,培养品味不同作品的艺术风格的能力”。在教学环节上,分走进作者、吟咏诗韵、解题、诗歌赏析和梳理总结五个步骤。其中,在感受、领会箜篌曲的过程中,师生共同探讨箜篌曲的音乐及听众的反应,就这两个问题的展开和深入把握本诗的艺术手法。整堂课节奏紧凑,问题环环相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赏析本诗的艺术风格,从而提高学生赏析诗歌的能力。

 

《说“木叶”》

上午第三节:9:30-10:10

授课年级:高一

执教者简介:陈丽璇,莆田八中一级教师,区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

教学过程:本课学习目标分四个角度,一是运用筛选信息法理清作者观点,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语言建构与运用);二是学习从材料的梳理和考证中发现问题并运用恰当的理论去解决(思维发展与提升);三是把握基本观点,理解作者说理的层级与逻辑,体会文中所举诗句的意蕴(审美鉴赏与创造);四是通过比较、联系,理解引用诗词中的意象及情感,探索作品的丰富内涵。与前两节课有所不同,这篇课文属于文学评论。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运用筛选信息法要求学生概括段意,进而以诗句使用的作用理清作者说理层次与逻辑。接着具体分析本文所引用的诗句,并且引导学生体会这些诗句的意蕴,最后归结诗歌的“暗示性”。课堂上学生参与度较高,留有讨论思考的空间,为进一步学习文学评论打下基础。

 


评课环节

 

执教老师们就教学设计、课堂效果做反思总结。

谢碧玉:主要抓住“愤”,设置问题,把握情感;但因担心学生思考没有方向,问题设置得太具体,思考有些局限。

朱群蓉:从优点和缺点两部分总结。优点:基本完成教学目标、落实单元“因声求气,吟咏诗韵”教学目标、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去表达对诗句的个性化解读、注重诗歌鉴赏方法的迁移。缺点:导入不够流畅,整体设计比较传统、保守,创新度不够。

陈丽璇:选择了一篇有挑战性的课文。在教学中主要想突出文章的诗意,整堂课内容容量较大,因为学生预习不够充分,课堂推进不顺利。

 

专家点评

周少勇:新课标新教材强调“学习任务群”,学生的阅读过程极重要,顺序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获得体验——形成方法、知识——拓展、联系、比较——促进赏析课文的类化——学生反思总结。由此构建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进而迁移到课外文本的学习上。此外,教学要有任务意识,从课标要求和学生需求出发,帮助学生归纳自己的反思和经验。最后还要思考如何去引导学生发现美、品味美。

柯丽斌:语文教学应抓住文本的体式特征,诗歌教学应以体验式教学为主,诗歌的美感和想象空间可以更好发挥。在文学评论的教学中,应侧重于探讨文学规律,获得相关知识,以便用于文本的解读。

林素萍:三位教师均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以视频音频导入,文学与艺术结合很好,均力求对文本最大程度的解读。不过,课堂应留给学生做笔记的时间,否则课堂过于仓促,学生记不住重点。此外,笔记也能作为将来复习的依据,一定程度上也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最后,文学评论的重心应落在观点上,与考点有关的知识点也要说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