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加强校际之间的交流,提升荔城区中学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在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精心组织下,2021年12月15日下午我校英语组林爱珍老师和吴丽卿老师参加了在莆田田家炳中学开展的中学青年教师“送教送培下乡”活动。全区各兄弟学校同行参加了本次片区教研活动。
两位老师精心准备,呈现了两节精彩的同课异构公开课。两节课的设计都体现了读思达教学模式。两位老师教学目标明确,阅读课层次清晰,篇章结构明朗,所设计的教学活动难度循序渐进,也符合了新课程教学理念,设计多种题型,训练学生阅读能力,符合学生学情,达成了教学目标。
林爱珍老师用汉字“林”的演变发展,一下子拉进来师生间的距离,引导学生对标题的剖析推测文章的主旨大意,重点介绍了汉字的演变过程及其重要性。爱珍老师能根据学情设计由浅入深的教学环节,各个环节进行过渡总结,循循善诱,最后进行主题的升华,从汉字的发展兴衰史以及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学生和中国人应该有什么样的情怀和态度,把整节课提升到一定的高度。
吴丽卿老师幽默诙谐,循循善诱,与学生配合度高,整节课突显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探究式学习方式,设计得精心巧妙,课堂效果很好。整节课以读思达教学模式实施,通过课前图片导入及思考,课中着重展现思与达,培养了学生寻读scanning,略读skimming,分析和及逻辑思维能力,读后的讨论环节强化了文化意识,提升民族自豪感。
课后,教研员李蓉老师主持了评课,两位老师分别介绍了各自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理念,分享了借班上课的心得。与会的各位老师踊跃发言互相交流经验。李蓉老师做出精准点评,她肯定了两位青年教师的专业素养。林爱珍老师在教学中践行读思达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实施到位,特别肯定了最后一个主题升华的环节,达到教育学生并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了英语核心素养落地生根。吴丽卿老师则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的各个环节符合学生学情,并给与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学不断渗透,在学生做题过程中及时关注学生并给与提示,小结和反馈。整个课堂氛围轻松幽默,学生互动配合度高。
本次送教送培活动中,我校老师们积极践行“读思达”课堂教育教学模式,有效发挥了示范辐射作用,推进了校际课改工作的交流研讨,为教师们在教育理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活动设计等方面带来新的启迪与思考。
活动纪实(二)
为了推进新课程改革,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及教师专业的均衡发展,在荔城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组织下,2021年12月15日,我校李娴霞老师和陈静老师参加了在莆田十六中举行的中学青年教师“送教送培下乡”活动。
李娴霞老师的“读后续写---表达微技能”课以共读“试题要求,评分细则,满分作文”引入主题,再从“说”的多样性、如何“动”起来,情感表达的多样性三个内容引导学生如何做到“To show, not to tell”,最后通过段落填空以及描写特定场景的一段话使学生及时巩固了所学内容,整堂课充分体现了“读思达”的教学模式。教学任务及问题设计符合十六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都能积极跟老师互动,课堂参与度高,气氛浓烈,效果良好。

陈静老师开设的课题是高三复习专题“读后续写微技能--你的心事我来猜”。本着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能力为根本的原则,她的教学设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注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地培养。导入部分她用了一段视频,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发学生思考:写作中,要描写一个人生气,怎么写才能写得生动?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如何从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着手,生动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情绪”。这节课着重讨论了五种情绪的描写,先是让学生想象,高兴时、悲伤时、生气时、害怕时、感动时,人们会做出怎么样的表情做出什么样的动作,以总结出合适地生动地表达。接着在语篇情境中,把这些表达用进去,实现了学以致用。整节课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良好,相信在接下来的读后续写中,学生们能把文章写得更生动。
课后,十六中的刘德林老师以“中西结合,开源节流,即学即用”十二字概括了李娴霞老师的课,对于整个教学的设计以及效果给与了充分肯定。同时,他也对陈静老师把读后续写与小学作文相结合的引导方式表示认同。
十六中的蔡琳琳老师也对两位老师的课给与了积极评价。她指出,李娴霞老师的课基于学情,设计有梯度,学生能够积极融入,对于她们接下来的教学很有借鉴意义。陈静老师课件制作精美,表情符号生动形象,贴近学生。活动主持人翁志祥老师最后作总结发言,指出两节课都充分体现了为学习目标服务,课堂充满了层次性,梯度性,思维的高阶性,任务的创新性以及活动的挑战性。
这次送教全程体现了参与性、互动性、民主性,促进了学校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真正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教学经验的交流,对老师们来说,是一种思索,一种提高,一种巨大的影响,一种量的升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