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以悟法 思而不群 ——2022年莆田市中小学第六场(莆田四中分场)语文学科教学开放活动
【发布时间:2022-04-14】【作者:ylq】 【阅读:
次】
【关闭窗口】
“全学科阅读”的“全”一般指向阅读对象的扩大、阅读内容的扩充和阅读领域的扩展,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科覆盖、全方位推进。全学科阅读之“全”,意味着要超越阅读只从属于语文学科的狭窄观念,真正从个体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角度,全面认识和把握阅读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将“阅读”从单纯的语文素养范畴转向学习能力体系,从长期以来占主导的文学性文本阅读,转向兼容实用类、信息类文本的更加多元、丰富的阅读资源和视域。
探索“全学科阅读”,也是本次教学开放活动中莆田四中分场的主题。4月12日上午,在莆田四中物理楼录播室开展的莆田市语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中,三位语文老师用三种方式、从不同角度带领学生对该主题进行探索实践。
莆田四中的黄梅洪老师从鲁迅的创作动机入手,着重分析阿Q病苦的根源,“以引起疗救的注意”。在教学设计上,黄老师紧扣全学科阅读的方针,通过课前泛读,让学生对未庄这一环境有个初步印象;通过课中精读,设置核心问题,从时、地、人、事等多角度分析未庄的社会环境特点;最后通过课后任务,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拓展性的阅读。在教学方法上,黄老师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展示等方式,将教学向纵深推进。黄老师的阅读指导课教法富有新意,可操作性强,受到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八中柯丽霞老师的这节课围绕小说中人物的性格特点——精神胜利法展开课堂教学,运用逻辑学的相关知识,以“荒谬的逻辑”为切入点,分析错误的逻辑背后的所蕴含的错误的思想观念,完成“精神胜利法”的内涵解读。在教学环节上,设置了两个情景任务:一是文本细读,找出阿Q和未庄的人们的精神上的“病苦”;二是以写促读,结合文本,联系实际,对当下的一些国民劣根性进行批判。整节课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教学步骤清晰,以逻辑的角度鉴赏文本,给学生一个阅读的支点,推动整本书的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思维品质,教法独特,是一次较为新颖的尝试。
莆田24中的吴清华老师从《阿Q正传》文本的阅读出发,课前布置学生泛读其故事情节,课中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悟小说创作之法,进而感悟人生价值提升之法。从整节课的设计来看,这节课以学生为主体,从小说三要素及主题的解读中进行借鉴迁移,让学生学会选主题,定人物,构情节,设环境,用语言,完成一篇小说的初步构思,在师生互动中完成读中悟法,并引导学生在后续的创作中体悟更加丰富和深刻的哲理。而课后,则鼓励学生用此方法进一步广泛阅读并进行创作投稿,丰富自己的生命价值。
在观摩课后的评课环节,莆田市进修学院的肖潮声老师、学科中心组的陈玉水老师以及教研员林素萍老师对三节观摩课作出了点评。陈玉水老师充分肯定了三节课的设计新意,表示三种不同切入点的解读丰富了《阿Q正传》的文本内涵,特别是黄梅洪老师把这篇中国现代小说和当代网络直播平台的一些乱象结合起来,赋予鲁迅作品以当代意义,立意高远。而柯丽霞老师从逻辑学角度切入文本,构思大胆新奇,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吴清华老师把小说创作实践作为本节课教学的落脚点,努力做到“读”中悟“法”,以读导写,是对语文学科使命的回归。
三位老师同课异构,分别从不同角度切入,把一篇经典的《阿Q正传》上出三种迥然不同的风格,这充分体现了学科阅读的个性化。同时,他们又都并不以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为最终目的,而试图以解读为契机,启发学生“读以悟法”,举一反三。这种建立在深度阅读基础上的教学,定能最终实现学生的“思而不群”,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