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实践】荔城区新老教师“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暨2021-2022学年上学期高中新教师跟岗实践汇报(四中基地校会场 生物)
【发布时间:2022-01-04】【作者:ylq】 【阅读:
次】
【关闭窗口】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为促进新教师专业成长,2021年12月30日上午,荔城区新老教师“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在我校召开,由我校区级骨干培养对象黄燕娟老师和二十四中新教师郑艳玲老师开课,同课异构课题为新教材必修一第五章第二节《细胞的能量“货币”——ATP》,荔城区多所学校生物老师积极参与听评课。
首先,由莆田二十四中的郑艳玲老师给我们带来一节精彩的课程,她通过“飞人苏神”的983视频,引导学生思考肌肉收缩所需要的能量是由哪种物质直接提供,既培养了学生的爱国精神,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腓肠肌实验验证ATP是直接能源物质的视频,利用小组合作探究:为什么ATP是直接能源物质而不是葡萄糖,脂肪。课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与功能观,通过模型建构讲解ATP的结构式、特点以及ATP和ADP之间的相互转化。最后结合资料讨论ATP是否可以作为兴奋剂用于比赛成绩,引发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思考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接着是由我校的黄燕娟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场“浅入深出”的高效课堂。本节课的教学理念应用我校正在实践推广的“读·思·达”教学模式。黄教师以成都萤火虫的视频,进行情境设置,收集丰富的资料,引导学生积极读,深入思考,从容表达。基于新高考新教材中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在本节教学设计中设置实验探究方案的评价,对多则资料分析提取信息,旨在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本节课弱化题海战术,培养学生的一些关键能力,例如获取信息能力,知识迁移能力,模型构建能力,表达能力等。对于新课程标准、新的高考评价体系、新教材、新高考模式,对我们每位老师都是一种挑战,黄老师对这节课的设计处理非常巧妙,环环相扣,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可以说是新教材教学处理的一个范本,值得细品。
在随后的评课交流中,两位授课教师分别阐述了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备课过程中的思考,各位评课教师各抒己见,畅谈对这两节的高效课堂的学习体会,赞扬了郑艳玲老师作为一名新教师对课堂的用心,也对黄燕娟老师“读·思·达”模式下的高效课堂教学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同时提出建设性建议。
最后陈丽梅老师进行总结: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用新的理念来武装自己。同课异构正好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畅谈教学思想、交流教学设计和展示教学风格的平台。在活动中,无论是对于执教者还是听课者,都受益匪浅。作为执教者,不但能在课堂教学的大舞台上尽显所能,而且还可以在相互的比较和学习中,充分认识到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和处理等方面与他人的差异,从而达到优势互补、相互切磋、共同提高的目的。作为听课者,从几位老师智慧火花的迸射中对教学活动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而且还能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反思,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相信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们能继续切实有效的更新教学理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