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莆田四中!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莆田四中 >> 省级示范校创建 >> 课程建设 >> 正文
【劳动教育】莆田第四中学劳动实践指导手册
【发布时间:2019-09-01】【作者:林晨】 【阅读: 次】【关闭窗口】


为贯彻落实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精神,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校、教师深入理解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劳动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了困扰学校、教师的五个层面、13个问题,研究并结合实际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具体指导意见。

一、目标

1.劳动教育的总目标是什么?

《意见》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劳动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和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二是劳动精神。体会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劳动不分贵贱,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三是劳动能力。具备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四是劳动习惯。形成良好劳动习惯。

2.如何架构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

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是对劳动教育总目标的校本化,应立足学校实际,体现学校的特色和个性。架构学校劳动教育目标体系需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要与学校育人目标相结合。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育人目标,劳动教育也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所以,在架构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体系时,要从学校育人目标的角度,考虑劳动教育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要具体设计各年级(年段)劳动教育目标。学校要结合自身实际,把劳动教育总体目标分解到各年级(年段),体现年级(年段)特点,并做好年级(年段)间的衔接;三是要体现目标的现实性与层次性。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必须要立足学校实际,注重目标是可以实现的,是可以评价的。学校劳动教育的目标,既要有针对具体劳动内容方面的目标要求,更要有高于内容的观念、精神、习惯方面的目标要求,体现目标的层次性。

3.如何提高主题劳动课程的目标质量?

主题劳动课程是学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课程“单元”,保障每个课程“单元”的质量要从提高每个“单元”的目标质量做起。要提高主题劳动课程的目标质量,需要注意如下三点:一是要运用结构化思维。要系统考虑宏观的劳动教育的总目标、中观的学校年级(年段)劳动教育目标,最后微观的设计一个主题劳动活动的目标,形成目标的严谨层级和科学结构;二是要突出学生立场。一个主题劳动活动的目标最后要变成学生的学习结果,所以,这个“目标”设计的好不好,关键取决于它受不受学生欢迎;三是要科学叙写目标。目标是主题劳动教育的核心,对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活动的评起着一致性的指导作用。所以,要高度重视目标的叙写,确保清晰、科学、可实施、可评价。

二、内容

4.选择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劳动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但是,并不是内容越多就越好。我校选取课程内容时遵循如下四条基本原则:一是基于目标原则。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相对应,基于目标选择合适的劳动内容;二是基于学情原则。在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选择那些学生感兴趣的、有一定生活经验的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三是基于资源原则。劳动教育课程内容与资源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要善于发现和利用劳动教育资源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四是基于实践原则。无论什么样的劳动内容,都要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

5.学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可划分为哪些领域?

初中要注重围绕增加劳动知识、技能,加强家政学习,开展社区服务,适当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初步养成认真负责、吃苦耐劳的品质和职业意识。普通高中要注重围绕丰富职业体验,开展服务性劳动、参加生产劳动,使学生熟练掌握一定劳动技能,理解劳动创造价值,具有劳动自立意识和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的情怀。

三、实施

6.如何提高主题劳动教育活动的质量?

答:劳动教育,质量第一。要提高主题劳动教育活动的质量,需要教师努力做好以下四项工作:一是劳动准备:要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比如:备好课、准备好劳动用具、提前熟悉劳动场地等。不打无准备之仗,不让劳动教育成为随意而为的结果;二是劳动计划:要让学生明确本次劳动活动的目标、要求、步骤等。学生是劳动者,是劳动教育活动的主体,要把劳动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三是劳动过程:要保障学生参与劳动的时间和空间。《意见》强调: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所以,我们要彻底摒弃以下顽疾:说嘴子、摆样子、花架子、一阵子。要发挥好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要用心捕捉学生在劳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而恰当的指导;四是劳动结果:要对照本次劳动的目标搞好总结和评价。评价不仅是针对劳动的结果,更应该贯穿劳动的全过程。评价者不仅是教师,还可以是家长或其他指导者,更应该是学生自己。评价结果不仅是区分学生劳动表现的优劣,更应该为改进教和学提供依据。

7.如何开发利用好校内外劳动教育课程资源?

答:课程资源是课程建设与实施的土壤,好的课程离不开丰富而优质的课程资源。通过《果树花卉栽培》和《制作手机支架》等校本课程实施劳动教育与教学,提升学生劳动素养学会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感受和体会平凡劳动中的伟大。

8.如何合理地安排劳动教育的时间?

《意见》中明确规定: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校要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可在学年内或寒暑假自主安排,以集体劳动为主。综上所述,劳动教育的时间安排可分为三类:一是固定时间。每周不少于1课时,可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二是弹性时间。学校可以安排一定的课外或校外时间,引导学生开展;

9.如何最大程度的消除劳动中的安全隐患?

《意见》中指出:要多方面强化安全保障。建立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劳动教育风险分散机制,鼓励购买劳动教育相关保险,保障劳动教育正常开展。各学校要加强对师生的劳动安全教育,强化劳动风险意识,建立健全安全教育与管理并重的劳动安全保障体系。科学评估劳动实践活动的安全风险,认真排查、清除学生劳动实践中的各种隐患特别是辐射、疾病传染等,在场所设施选择、材料选用、工具设备和防护用品使用、活动流程等方面制定安全、科学的操作规范,强化对劳动过程每个岗位的管理,明确各方责任,防患于未然。制定劳动实践活动风险防控预案,完善应急与事故处理机制。

四、评价

10.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重点关注哪些指标?

《意见》指出:要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将劳动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制定评价标准,建立激励机制,组织开展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展示、劳动竞赛等活动,全面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和结果,加强实际劳动技能和价值体认情况的考核。建立公示、审核制度,确保记录真实可靠。把劳动素养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生全面发展情况的重要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重要参考和毕业依据。由此来看,劳动教育课程评价应重点关注两大指标:一是学生参与劳动的过程性指标,比如:劳动中的态度、参与的时间等;二是学生取得的劳动结果性指标,比如:劳动技能、劳动作品、劳动价值(观念、精神、习惯等)。

11.如何进行劳动教育活动的评价?

一是基于劳动教育课程目标对学生进行评价,表现学生劳动素养(劳动态度、能力、价值体认等)的活动或作品;二是针对学生在评价活动载体中产生的种种表现,哪些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进行区分,有具体的区分度;三是学生进行自主评价。

五、其他

12.劳动教育如何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

答:《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要在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态度培养,在科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加大动手操作和劳动技能训练,在其他学科教学和团队活动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

13.如何让家庭、学校、社会形成劳动教育合力?

《意见》指出:家庭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学校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社会要发挥在劳动教育中的支持作用。要鼓励家务劳动,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的事情帮着做,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洗碗、洗衣、扫地、整理等力所能及的家务,要加强家校合作,转变家长对孩子参加劳动的观念,使他们充分认识劳动教育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作用,成为做好劳动教育的指导者、参与者和协助者。要定期组织学生参与校园卫生保洁、绿化和美化,普及校园种植,让班级、学生认领绿植或“责任田”,大力开展劳动实践类社团活动。要积极组织开展校外劳动,加强与社区、村(居)联系,利用校外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组织学生开展学工学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