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读思达 践行新课标】(莆田四中会场 地理学科)2021年莆田市普通中学第十一场教育教学开放活动
【发布时间:2021-11-29】【作者:ylq】 【阅读:
次】
【关闭窗口】
本次地理学科开放活动以“共享读思达 践行新课标”为主题,于2021年11月25日上午在莆田四中开展。学校全学科推进“读、思、达”课堂教学法实践与研究,每个学科已形成“读、思、达”课堂教学法的理论构建与实践,并在本次市公开周向全市推广。
地理学科“读思达”教学理念:
一、静心去阅读,培养地理思维
二、耐心去思考,探究地理过程
三、信心去表达,运用地理语言
参与本次活动有莆田市陈炳莲工作室的老师、全市其他兄弟校地理教师代表和我校地理组教师。
首先是开展了两节市级观摩课。上午第三节课由莆田八中地理组胡建仓老师以谷歌在线地球作为载体,以木兰溪流域的河流地貌探究为问题链,学生小组合作,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地貌观察的顺序、方法和内容等。整节课贯穿了“读思达”教学法,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第四节课由莆田四中地理组林碧老师以“汶川地震”作为主题贯穿始终,主要以视频和图文材料为载体,创设更加真实生动的问题情境,通过“简要分析汶川地震烈度大的原因”“为什么地震发生在板块交界处”“描述滑坡的内涵”“滑坡与泥石流发生条件的异同点分析”等问题串联整节课,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探究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含义、形成原因、分布特征和主要影响,并理清自然灾害之间的关联性。通过概念学习—探究学习—体验学习的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林碧老师引导学生“静心阅读”(课件截图)
林碧老师引导学生“思和达”
两节课后,莆田四中地理组长翁明聪老师组织部分到会老师围绕“读思达”教学理论在课堂中的应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力求能将“读思达”理念深入巩固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胡建仓老师反思:《地貌的观察》这节课旨在引导学生在创设的情境和来自生活的观察中去发现原理,解决问题,寻求论证。本节课有些遗憾就是木兰溪周边地貌特征这一问题情境材料的获取比较困难,选取的观测点不够典型。在引导学生探究过程中又由于学生探究的材料受硬件条件限制(需人手一台平板),无法做到充分利用。
林碧老师反思:本节课教学目标明确,从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概念学习到成因分析和滑坡泥石流的异同对比分析等探究学习,学生基本上能达成预定的目标,可以改进后,利用现场实验探究,模拟滑坡、泥石流的形成过程,更能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
翁明聪组长:两位老师都能紧扣“读、思、达”教学法理念,展示了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利用真实情境,注重学生思维建构,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课堂上给予学生充足的探索空间、时间,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思考和表达,积极达成素养落地。同时还给我们提出了研讨的方向:在日常教学中要如何指导学生从视频中提取主要信息,怎样教会学生图文转换,以及如何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学科语言表达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