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莆田四中!
莆田四中人文高中特色发展课程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2-07-13】【作者:林晨】 【阅读: 次】【关闭窗口】

1.优化课程结构。学校开发建设一批与学校特色发展相关的课程群:一是基础型课程以学科教学为主要阵地,在各学科中挖掘学科人文要素,比如语文的《经典国学文化》、数学的《中西数学文化》、生物的《健康与生命教育》等等。二是拓展型课程以校本选修为延伸平台,开发三大类八个系列的选修课程群,如:人文与经典系列代表课程《走近苏东坡》、《福建人文旅游史》、《中国民俗文化》等;语言与文化系列代表课程《汉语方言概况》、《日语》、《英语国家文化概况》等;体育与健康系列代表课程《射击》、《击剑》、《健美操》、《八段锦》;艺术与欣赏系列代表课程《插花艺术的研究》、《新民乐合奏》、《漫画艺术》等;技术与设计系列代表课程《莆田非遗——青黛印染》、《多肉种植与盆栽设计》、《剪纸编织》等;社会与发展系列代表课程《成长中的烦恼与解决》、《让感恩成为一种习惯》、《学涯与生涯规划》等。三是研究型课程以研究性学习为实践载体,学生采取自主选课、导师制的小组合作探究形式,完成课外实践研究活动。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的课题如《中学生与网络文化》、《学校如何节约水电的调查与研究》、《莆田市区交通拥堵现状调查研究》等。四是特色型课程以乡土文化为人文要素,开设《四中名人传》、《三清殿文化》、《木兰溪文化》等。

2.打造社团活动。学校打造丰富的特色社团活动,实现社团活动“三化”目标:一是社团活动专业化。在现有专业社团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特色和学生兴趣点培育一批专业学生社团,让社团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融合起来,真正实现“教、学、做”一体化。通过专业社团来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所学专业知识,为学生更好的融入社会环境夯实基础,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增加砝码提升竞争力。二是社团活动品牌化。培育“一社一品”活动品牌,以社团为平台,以结合社团发展规模、开展活动质量及学生认可度等方面综合考量的社团活动为载体,推动社团活动规范化、学术化、品牌化进程,营造百花齐放的社团文化。三是社团活动社会化。通过积极参与市级、省级、国家级比赛及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专业知识的修养,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专业素质。利用莆田学院挂职莆田四中团委书记助理的优势,多接轨,鼓励社团走出去,请进来,开展社团校际交流。开展莆田市诗词进校园成立诗词协会,利用社团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推动校际联合交流,促进社团发展;学习和借鉴高校社团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做强做实自己。鼓励社团主动与社会对接,根据不同的社团特点,利用社团优势和条件为社团服务,组织公益服务活动、社团进社区调查、到企业和农村实践锻炼等多中形式的活动。

3.着力劳动教育。学校着力树立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养成劳动习惯:一是依托地域特色,开设融合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或农耕体验活动。学校地处荔城,素有“荔城无处不飞红”的美誉,拟打造荔枝果苗的育种方案探究课程,邀请农科所专家进行指导,建立果苗实验田,形成荔枝果苗的育种方案;体验莆田黄石手工线面的制作过程,感受传统技艺和老艺人带来的价值冲击;实践基本生活技能,学会制作红团、西天尾扁食、煎粿等莆田地道美食,掌握简单的烹饪方法,了解不同烹饪方法于食物营养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二是弘扬传统文化,种植养护中草药,开设中药学的科普宣传栏。成立中医药学的社团,定期交流分享中医药知识,邀请优秀的中医药领域的校友,返校进行中医药学的科普宣传或义诊。三是融合美育,开设木雕、植物染等传统技艺实践课程,彰显劳动创造美的价值。参观莆田工艺美术城,观摩木雕工艺流程,初步掌握木雕工艺,初步学会鉴别红木的种类,学会欣赏红木家具的美,感悟古典工艺美学。四是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同创设立体的劳动教育空间和渠道;要让学生亲身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走向社会,拓展和丰富劳动教育的空间和渠道;联合社会上的种粮大户、养殖大户、能工巧匠以及老艺人等人力资源,融合丰富多彩的民间风俗,开发多主题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充分利用农村学生在校外的地域优势,把劳动教育内容纳入学生的课后作业之中,进行劳动打卡活动,帮助家长做一 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简单的农业劳动,如农田的灌溉、农作物的收割和晾晒等工作。五是跨学科研究,构建“多学科融合” 的劳动教育科研团队。组织教师参加劳动教育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能力,跨越单一学科研究视角,构建“多学科融合” 的劳动教育科研团队;建设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融合劳动教育的课程,将传统的劳动项目与新时代数字劳动相融合,如打扫清洁与智能机器人设计制作相结合、手工艺制作与网络销售相结合等,形成复合型劳动教育课程。六是树立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养成劳动技能与劳动习惯,倡导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每年邀请本地著名的劳动教育专家或者技术能手进行公益讲座宣传,弘扬劳模精神;重视学校、家庭、社区劳动教育的联动性,加大社会资源向劳动教育倾斜力度,注重体力劳动与创新劳动,倡导劳动光荣的良好社会风尚。

4.开展系列阅读。学校开展阅读月活动营造具有人文气息的书香校园:一是解读文学经典作品,全校共读一本书,师生共同赏析文学经典,解读文学背后的故事,感悟文学经典人物或作家的人生;二是研讨社会时事热点,与时俱进,组织师生参与社会时事热点的研讨,思维争锋,迸发智慧的火花;三是分享学校收藏的古籍书,举办“我是时代讲书人”活动,分享(重读)学校收藏的古籍书,通过感受古籍书的力量,重温学校历史;四是数字化、具象化经典篇章,攫取优秀文学经典篇章,举行现场配乐朗诵或编排戏剧,利用新型数字化手段(动画、动漫、3D建模等),传承文学经典;五是评析优秀影视作品,紧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组织评析优秀影视作品,挖掘影片的精神内涵,了解艺术鉴赏的方法;六是筹建共享书屋,建设学习型读书团体,师生无偿分享一些好书,供其他师生免费阅读,以“拿走一本,留下一本”的共享理念,让师生之间能交换阅读,共享阅读的乐趣,从而让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流转和传承,赋予阅读新的活力。

5.致力美育教育。学校致力于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是跨领域融合载体多样。结合莆田地方特色,学会鉴赏莆仙戏,传承莆仙传统文化;调整美术课程设计方案,打造普及型校本课程为美术鉴赏(明清家具鉴赏、珠宝工艺鉴赏)等基础科目,专业型课程为素描(家具设计、珠宝设计)、色彩和速写科目,拓展型课程为雕刻(木雕、玉雕)、媒体(电商营销策划)等类别的科目,与劳动教育、体育等相互融合。学校音乐教室和舞蹈教室实现智慧教学,打造小型录音室和主持人直播间、摄影洗印房,引导学生尝试制作短视频,实现新媒体时代的网络视听宣传,推进美育传播。实现师生全面“人人一技”:师生每个人至少掌握一种美学方面的技能,培养高雅情趣,提升师生的幸福感;打造“一校一品”特色品牌:探索音乐校本课程,成立国风器乐合奏队、合唱队、阿卡贝拉 、朗诵团等;筹建、逐步成立一支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和教师艺术团。筹建美育社团2-3个、美育教室1间;建立“学生自己的美术馆”资源库,定期开展“美术馆奇妙日”主题活动; 二是建立美育共同体。与莆田学院等艺术学院联合,聘请专家指导,拓宽美学教育的途径,邀请省外美育教育名校或福建省内的兄弟学校,打造美育共同体。鼓励开展对乡村学校各学科在职教师的美育帮扶培训,培养能够承担美育教学与活动指导的兼职美育教师,采取同步课堂、共享优质在线资源等方式,补齐薄弱学校的师资和资源短板,倡导师生服务社会意识,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逐步建立校际教师共享和城乡学校“手拉手”帮扶机制。

6.构建体育人文。学校构建“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体育人文办学理念:一是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按省示范性高中达标标准配齐设施与器材,建设7388m2体育馆、400m标准田径场、16个篮球场、2个排球场、乒乓球场、足球场、射击馆、击剑馆等硬件设施。同时每年拨出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各项体育竞赛、活动等,满足了广大师生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二是设置特色体育课程。在开足国家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学校提供射击、击剑、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八段锦、健身操等多个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在学校里,射击、击剑、健美操队等已经成为学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三是开展多样体育活动。每年举办体育文化节,融体育知识、体育游戏、体育表演、体育比赛、体育征文、体育绘画、体育摄影等多种体育相关活动为一体,把体育的感性与文化的理性相结合。以体育活动为载体,通过体育教学、大课间跑操、课外体育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等为学生提供一方舞台,使学生放松身心、增强体质,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心态,培养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