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优化,问道历史阅读。2022年4月15日上午,2022年莆田市中小学第六场“聚焦双减落地,探索全学科阅读”市级教学开放周(莆田四中会场)高中历史学科教学研讨活动在录播教室举行。活动由谢紫德老师主持,莆田市各高中学校的历史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 本次活动的第一项议程是同课异构展示,由莆田四中宋骆燕老师、莆田八中周如萍老师和莆田四中陈悦菡老师对历史统编教材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第12课《水陆交通的变迁》一课进行同课异构。
宋骆燕老师围绕课程标准和历史学科阅读方法,确定了“交通发展与国家兴衰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对应性”的教学主旨,通过“一骑红尘妃子笑”“乘风破浪会有时”“百里川原瞥眼过”“千年叹行者无疆”四个教学环节,横贯中西方历史,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了解古代水陆交通建设及主要交通工具,并进一步认识新航路开辟和工业革命对促进交通进步的作用。宋老师设计了“粗读——精读”的师生阅读环节,从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提取有效信息、板演展示阅读成果、概括高级历史概念,循循善诱,打开学生通往历史学科阅读的大门。除了文献史料,宋老师也选择性地补充了历史地图等阅读材料,让学生掌握不同的材料阅读方法。课堂活动丰富多样,师生配合默契,呈现了一节扎实、高效的新授课。
周如萍老师将设计了“古道天涯远——古代的陆路交通与水路交通”“天下同凉热——对海洋的探索与全球航路的建立”“天涯若比邻——工业革命与交通的发展”“前头万木春——交通与社会变迁”四个部分,依据据课程标准,运用“问题导学”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阅读教材,利用表格或时间轴梳理中西方古近代的水陆的主要交通建设和交通工具,另一方面在结合教材及补充图文、视频等史料基础上,将知识点落实到问题情境中,协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通过丰富的、不同层次的问题的呈现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深度阅读,培养史料实证意识、历史解释能力。学生在老师设计的情境中习得语言、感受乐趣、学以致用,达成提升能力的目标。
陈悦菡老师围绕本课主题《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设计了历史学习情境,组织学生通过穿越三段不同的时空,了解水陆交通变迁的历程,感受交通变迁对社会生活的影响。陈老师围绕课标要求,确定了本课进行立意,充分运用教材中提供的地图资料,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合理取舍。学生则在完成导学案预习任务的基础上,设计合理的旅行交通路线、选择恰当的交通工具,结合统编教材必修所学知识,阐述理由和依据,感受历史的变迁,最后得到认识,即“交通发展为一切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之基础,交通建设亦居诸般建设之首位”。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陈悦菡老师对必修教材和选择性必修教材的衔接教学的思考,和历史学科阅读的尝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在课程结尾,陈老师寓德于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乐观快乐的生活观念。
![]() 活动的第二项议程是老师们齐聚一堂,回顾教学内容,积极评课、交流,研讨教学心得。先由三位老师分别阐述教学设计理念和反思。随后与会教师踊跃发言和积极讨论。大家普遍认为这三节课是高质量、高标准的教学成果呈现,三位老师都能够紧扣课程标准,革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历史核心素养;同时又风格各异,特点鲜明,是值得探究和学习的。宋老师的课细节丰富,实用性极强,突出学科阅读的能力培养,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的习惯,展示了教师深厚的学科素养与教学经验。周老师的课体系完整,条理清晰,重视课堂生成性,并且十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对学生的见解给予积极评价,真正体现教学相长。陈悦菡老师的设计体现了对必修与选择性必修的衔接教学一次创新,驾驭课堂能力强,重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精神,节奏适中,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做了良好的示范。此外,老师们还从教材处理、主题教学、单元备课、学生活动等方面展开深入交流。
活动的第三项议程是由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历史学科林炳勇主任布置高中历史教学下一阶段的相关工作。林老师对本次教研活动给予了极高的肯定,对三位开课老师的课进行了点评,并对如何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给出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他鼓励教师们积极参与市级学科技能比赛,尤其要积极参加历史中心组教研活动、历史学科阅读中心组活动等,并对各校历史学科建设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
活动的最后,莆田四中胡茂强副校长介绍了莆田四中高效课堂实施方案,对“三环六步”课堂教学实施流程进行解读,并分享了教学案例。他强调,四中历史教研组要充分发挥名师引领示范作用,积极体现新课改与深度学习理念,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改革与发展探索方向,为培养师德高品位、专业高学识、研究高水平、能力高段位的教师添砖加瓦。
![]() 同课异构令人受益匪浅,集体评课引发思维碰撞。本次活动吸引了校内外众多同行莅临我校,为我市中青年教师历史专业素质的提高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也展现了我市历史教师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老师们在聆听中收获知识、在交流中更新理念,更深刻地感受到了历史教育教学的意义和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