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第四中学创建于1900年,至今已有122年的办学历史,1981年被列为福建省第二批重点中学,2006年被确认为省一级达标高中,2018年被确认为省示范高中建设学校。百年老校,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如院士林兰英、黄维垣、闵桂荣,部级领导陈兰通,将军蔡园,“飞虎队”抗战英雄陈炳靖,著名作家郭风,著名诗人彭燕郊等。学校坐落于莆田市荔城区拱辰办延寿北路,占地面积180亩,现有高中3个年级54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700人,教职工236人,专任教师222人,其中高级教师88人,硕士研究生29人,省级名优师14人,市级名优师58人。学校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单位、全国生命教育先进单位、省首批高中课程改革基地校、省首批示范性高中建设学校、省文明校园、省平安校园等几十项省级以上荣誉称号。现将我校省示范高中的建设进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党建引领,强化立德树人 1.加强组织建设。一是坚持民主集中制。严格履行一岗双责,实行集体领导与个人分工相结合,重大事务、重大决策由党委会、校务会、教代会集体讨论,民主决策;二是坚持“三会一课”制。每季度召开1次支部党员大会、1次支部委员会、上1次党课,每月召开1次党小组会;三是坚持理论学习制。实行集中与个人自学相结合,每周一下午集中学习,每次学习都有记录、有考勤、有笔记、有心得;四是坚持创优考评制。定期召开党员组织生活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同时定期开展民主评议党员工作,广泛征求党内外群众意见。 2.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将党风廉政建设列入学校党务、行政工作的重点,纳入到学校领导班子的目标和考核管理;每学期开展1次领导班子评议会,每学年开展1次校领导民主评议活动;经常开展党规党纪学习活动和警示教育,通过签订责任状和开展“廉政文化进校园活动”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3.发挥工团等群体组织作用。一是着力加强思想引领。以庆祝中国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开展学雷锋活动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实践、主题团日等活动,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党史教育、国情教育以及思想政治与道德教育;二是党委搭台社团唱戏。创设“党委搭台,社团唱戏”的活动机制,指导团委会成立各种社团组织。学校现有40多个学生社团,每年举办社团活动展示活动,做好高三毕业喊楼、书籍捐赠、新生迎接等志愿服务工作;团建成效显著:校团委获评省五四红旗标兵;三是建好教工之家。落实教代会制度,维护教职工权益;建有郑金山劳模工作室,刘玉树、严丽香获省五一劳动奖章,2022年数学组获得省五一先锋号称号。 4.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党委号召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在教学教研上,设立党员先锋岗,推进师带徒制度,鼓励党员教师上好示范课。还与帮扶校沙堤中学、二十四中开展组织联建、党员联学、教学联帮、服务联动、资源联享等“五联”党建活动,发挥示范辐射作用。 5.开展“四史”教育。开设《改革开放史》、《新中国史》(近现代史)选修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中国共产党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继承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培养学生对党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 二、创新课程体系,激活教育潜能 1.着力“四位一体”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四位一体”课程体系,一是基础型课程。模范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开足开齐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开好选修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选择需要;二是拓展型课程。坚持五育并举,以校本选修为主阵地,开发一个涵盖三大类(学科拓展类、社团活动类、社会实践类)涉及八个领域(人文与经典、语言与文化、社会与发展、科学与逻辑、科学与实验、技术与设计、艺术与欣赏和体育与健康)等70多门课程的选修课程群;三是研究型课程。以教学教研为主抓手,融合现代教育技术,极力推进信息化2.0教育技术整合课堂;以研究性学习为实践载体,完成课外实践研究活动;开设大学先修课程,培养学生研究意识;四是特色型课程。立足“文献名邦”“海滨邹鲁”和百年老校的优秀文化积淀,通过开设爱国爱乡的乡土文化系列课程、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课程以及注重生命的安全心理系列课程,彰显学校特色。 2.着力精品课,优质课,自制教具,教学说课比赛。2020-2021年度获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省级优课4节、市级优课9节;2021-2022年度获评“基础教育精品课”部级精品课1节、省级精品课6节、市级精评课10节;2020-2021学年市级教学开放活动中获优质课10节;2021-2022学年市级教学开放活动中获优质课22节;2021-2022学年优质课评选活动中获省级2节、市级9节;2022年实验说课获市级二等奖2人次。 3.着力现代教育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极力推进信息化2.0教育技术整合课堂,获省师生信息素养大赛融合课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 4.着力校本作业开发。基于目标导向、作业内容、作业结构等现行作业设计中暴露的问题,从单元整体规划入手展开研究,落实教师对本班情况进行质量分析与反馈,帮助教师准确“诊断”教学问题、找寻适切的教学方法与策略。 5.着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一是以训促变。每年组织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近百人次,外出培训的人员回到学校后对全体教师进行二次培训,达到资源共享;二是以赛促长。开展一年一度的“砺青杯”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选拔推荐教师参加市级及以上教师技能比赛、岗位练兵大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是以研促改。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开展“三备两研”活动,通过“微主题”“微论坛”等形式,创新集备教研模式;四是实践创新。推行小组合作学习,探索实践“读·思·达,展示学生思维三环六步教学法”,积极构建立足学校实际、符合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模式;五是展示交流。承办多场以“构建高效课堂,提升核心素养”为主题的莆田市普通中学市级教育教学开放活动,共推出了100多节公开课;定期与泉州五中、福州格致中学、福州八中以及市内学校等校际交流,取长补短,促进课堂教学方式转变。近三年,学校教科研水平不断提升,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国家级奖励 82 人次,省市奖励406 人次;教师获国家、省、市级奖励达 50 多人,发表 CN 论文 200多篇,技能比赛获国家级奖励 12 个,省级奖励 58 个。 三、改革育人方式,促进全面发展 1.坚持立德树人。一是开设思政课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前往福建儒意研学实践基地、闽中革命司令部等开展学习教育、社会实践和研学旅行活动,不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开设《中华楹联》《莆仙方言寻根》等德育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感情;举行思政课观摩教学展示和主题班会观摩课活动,勉励学生立德修身,立志成才;二是开展仪式教育。每学期初举行开学典礼、新教师入职宣誓、学生入团爱国宣誓,举行升国旗仪式,高考倒计时或百日誓师仪式、高考加油喊楼活动、十八岁成人礼、毕业典礼、高一新生入学训练等,激发学生仪式感,提升道德素养。三是丰富校园文化。每年开展校园体育科技文化艺术节活动,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这个窗口,展现了师生精神面貌,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四是推进家校共育。成立家长委员会,设立家长开放日,开展假期入户家访,推行周末(节假日)家长来校督学活动,定期召开家长会,邀请优秀校友、高校老师、国内家教专家、优秀教师和家长代表来校家庭教育专题讲座,邀请家长来校参加十八岁成人仪式、高三毕业典礼、远足亲子及节日亲子活动等,加强交流,构建家校共育的良好局面。五是彰显德育成效。2019-2022年,学校办学成效在《中国教育报》《共青团中央公众号》《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福建学习强国》《新福建》《福建东南网》《莆田文明网》《莆田市电视台》《湄洲日报》《莆田新闻》《今日头条》等多家市级及以上平台报道60多次。 2.注重培育体育特色。一是加强体育设施建设。按省示范性高中达标标准配齐设施与器材,建设体育馆、田径场(含足球场)、篮球场、排球场、乒乓球场、射击馆、击剑馆等硬件设施,满足开展体育活动的需要。二是设置特色体育课程。开设射击、击剑、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八段锦、健身操等多个模块供学生自由选择,满足学生需要。三是开展多样体育活动。举办校园体育文化节大课间跑操、课外体育兴趣活动、社团活动等,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心态,培养提升学生的体育道德素养。近几年,学校体育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及格率97%以上,优秀率10%以上。获省田径联赛省三等奖、市中小学田径联赛一等奖,篮球联赛市一等奖,足球联赛市一等奖。体育学科现有省学科带头人1名;市骨干教师、区领衔名师1名;区名师工作室领衔名师1名、成员2名;教坛之星2名;获全国优秀指导教师2人次、省优秀指导教师8人次、市优秀教师2人次,市先进教师1名,市三八红旗手1名;具有高级职称5人,研究生学历3人。近年来主持或核心参与的省课题4个、市课题3个、区课题1个,学校体育教育品牌力和影响力不断提升。 3.注重美育教育,开展跨学科教育教学和校外实践活动。一是推进社团课程化建设。开展跨学科的社团课程选修课;每年举办校园社团嘉年华活动,征集、展示科技及楹联作品,举办师生书画展、Q版老师等活动,开展辩论赛、课本剧和心理剧展示、讲好身边故事活动等。二是举行社团校际联合交流,与莆田学院团委合作,学习和借鉴高校社团发展中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社团发展;开展莆田市诗词进校园,成立诗词协会。三是开展校外展演实践活动。2019年区“庆祝建国成立70周年.我与祖国共奋进”暨第三届中小学生校园文化艺术展演选拔赛中,选送5个节目获得一等奖3个,二三等奖各1个;2020年郭燕燕老师作词的歌曲《盼春归》在《福建省学习强国》推出,同时她的抗疫散文作品《人在旅途 | 最好的风景,在心里》登上了4月26日“人民日报有品质的新闻”;在2020年“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中学组硬笔书写和软笔书写比赛中,2人获市一等奖,1人获全国三等奖;车智英老师被评为2020年莆田市“美育”教师;2021年庆祝建党100周年纪念活动,学校拍摄的MV《迎风飘扬的旗》在荔城区“云端献颂歌”合唱视频展播大赛活动中荣获中学组一等奖,在荔城区“庆祝建党100周年.永远跟党走”暨第四届中小学生校园文化艺术展演选拔赛中,获得一等奖3个,三等奖2个。 4.注重劳动教育,开展探究式、项目化、综合化的劳动实践活动。建设校内劳动基地,开设融合地方特色的劳动实践和农耕体验活动,建设探究项目式的传统技艺实践课程,共同创设立体的劳动教育空间和渠道,构建“多学科融合” 的劳动教育科研团队。 四、优化管理制度,提高教育效能 1. 构建现代学校制度。根据上级文件精神,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为主要任务,科学合理设置内设机构,建立并施行校务委员会、社会参与的监督机构、学生自治组织等机构,完善健全教代会制度、家长委员会制度、学校章程建设、校务公开等制度,依法治校、民主管理和自主发展制度体系趋于完善,办学水平稳步提升。 2.强化校园安全管理。一是层层签订安全责任书。学校与各处室成员、专任教师、段长、班主任、在外租宿学生签订安全责任书,细化职责,齐抓共管。二是注重安全隐患排查。定期或不定期对校园周边及校园内部进行安全隐患大排查活动和校园扫黑除恶专项摸排行动,落实闭环方式工作流程,实现安全隐患及时发现、及时治理、及时验收、及时监督。三是加强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交通安全、防校园欺凌等专项教育。制订安全管理制度,在校园重点部位设立消防安全、防溺水安全标识牌、交通安全、防校园欺凌标语,开展“每天5分钟”安全教育,利用国旗下讲话、宣传栏橱窗、专题报告会、告家长书、校讯通短信平台、主题班会、手抄报、黑板报等进行安全常识教育;开展消防逃生演练活动,提高师生的应急响应、自救自护能力。四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建有心理辅导和干预制度,开设心理校本课程,定期开展心理健康辅导,举行生涯规划讲座、校园心理剧大赛、心理手抄报比赛、考前心理减压会等活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3.注重教学诊断改进。一是落实教学常规检查。不定时检查学课堂教学常规执行情况、作业批改情况、校本教研、集备活动情况; 二是多层次听课诊断。通过学科内公开课、教学公开周、点课台等平台,深入课堂现场听课,及时掌握教学动态;三是推进学生评教。每学期中后期(或每个教学模块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满意率测评,真实了解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发现问题,及时矫正。 4.加强对口帮扶工作。对帮扶学校福州教院附中、莆田二十四中、沙堤中学、莆田九中开展了送教送培等帮扶工作,其中沙堤中学顺利通过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评估,莆田二十四中荣获荔城区教育先进单位,莆田九中成功晋级省二级达标学校,福州教院附中获得省文明校园、省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等荣誉;2020年10月、11月,福建省教学副校长提高班、后勤副校长班学员来我校参观学习。2022年黄石沙堤初级中学、莆田第十四中学、福州教育学院第二附属中学、福州市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中学成为我校新一轮帮扶对象,我校将从资源共享、教师交流、教师评定、教研活动等方面进行对口帮扶。 五、提高教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 1.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222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29人,占专任教师的13.06%;在聘教师取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39.64%;在聘教师取得中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占50.42%,师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合理。 2.注重名校长、名师培养。学校大力推进名师工程和青蓝工程,开展“结对子”、新教师岗位考核、寻访“最美教师”、表彰师德标兵等,提升教师素质。郑金山校长获评正高级教师、省级名校长,刘玉树获评省特级教师;省级学科带头人和省骨干教师占专任教师的7.2%,其中2人为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刘玉树等10位老师被确认为区领衔名师,19位老师被确认为区领衔名师工作室成员。 3.开展高级别课题研究。以课题研究促进教科研,以教科研深化课题研究,形成双向互动循环模式,促进教学和科研齐头并进。2020-2021年度省级课题10个,其中在研课题6个,结题4个,1个课题被省教科所评为优秀课题;市级课题11个,其中在研课题6个,结题5个;2021-2022年度省级课题18个,其中在研课题13个,结题5个,一个课题被省教科所评为优秀课题;市级课题30个,其中在研课题22个,结题8个;在2022年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中,两个课题分别获得一、二等奖。 4.培育标志性项目成果。地理、物理、历史被评为省级学科基地,地理为省级优质学科,数学、英语、生物、物理为市级学科基地,生物为市级学科奥赛基地。近两年发表核心论文8篇,CN论文159篇。开展讲座与课例省级以上12个,市级187个;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展示活动中,祁碧香、陈威获得全国创新作品奖。第十七届省电化教育馆“三优联评”活动中荣获省一等奖2人、省三等奖1人;2021-2022学年省军事课教师微课教学视频评选活动中,郑炜燕老师获得省二等奖。2020-2021学年市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活动中荣获市一等奖1人,市二等奖7人,市三等奖8人;市“第五届省中小学教师技能大赛省赛选拔赛”活动中荣获市一等奖4人、二等奖3人。 六、改进评价方式,创新激励形式 1.完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一是制定教学质量评价方案。立足于适应分层编班、选课走班的新高考背景下的跨年段、跨学科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要求,制定《莆田四中分层定基浮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方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二是推动学情诊断分析评价方案。分层设计校本作业对校本作业的命制、布置、实施、批改、释疑、评价等环节进行闭环管理;依托大数据阅卷平台,为学生收集考试中的错题,形成错题本;通过期中期末的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学习动态,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三是改进选修课程评价方案。加强课程实施的过程管理,逐步构建体现多元开放、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制定了《选修课精品课程评选方案》。 2.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细化《莆田四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方案》,与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对接,细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各个维度的指标,实事求是评价每个学生,,对学生发展状况进行过程性记录评价,做好评价电子档案管理。 3.完善教师发展评价体系。组织学习《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推进评价改革,完善《莆田四中教师年度量化考核修改方案》;《莆田四中定基分层浮动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顺利实施并推广、辐射;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通过教代会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向班主任、一线教师倾斜;继续开展先进学科组、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评选及青年教师岗位基本功考核等系列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