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直指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所以它是教师必须钻研的课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英语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根据《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报告,再结合英语新课标理念,可以明确英语教学中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方面内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以此为着力点。 一、语言能力 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是学生在生活中熟练运用英语的前提,同时也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基本体现。而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特点、用法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单词、句式、语法的学习,对很多学生来讲都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的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欠缺,在生活中很难利用其进行有效的沟通,语言感知能力、表达能力及运用能力较弱。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重视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1]。 二、学习能力 英语知识体系庞大,不仅要求学生有着较多的词汇量,而且还能够熟练运用各种语法和时态,而在有限的课堂时间上,很难达到这一学习效果,仅仅依靠教材和教师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基于此,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可以在课余时间主动学习,丰富知识储备,拓宽自身视野,并结合自身学习特点及学习需求,选择最佳学习方式,以提高教学效率。同时还应该善于利用各种学习资源,通过思考、分析和讨论解决问题,所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应锻炼并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思维品质 英语词汇及句式用法要求严格,各种时态更是不能出现错误,否则句子本意将会出现本质性错误,出现理解和翻译上的偏差,这些都表明英语有着较强的逻辑性和严谨性,学生必须通过认真思考才能保证不出差错,利用英语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意图。并且,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掌握知识并将其加以灵活运用,在新场景中解决实际问题,这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的具体体现。这些都表明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是不可忽视的一项任务。 四、文化品格 任何语言都是依托地区文化产生的,英语也不例外,通过学习英语,学生会认识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其思想观念及价值取向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英语为学生了解并接受西方文化提供了最佳路径,但是也要求学生通过筛选和识别做出正确选择,将英语知识转化为自身文化品格,进而提升自我修养,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实现内化人心、外化人性的教学效果。对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文化品格培养的重要性。 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是基于新课标理念下推动英语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提高学生英语综合素质及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与学校、学生以及英语教学都存在密不可分关系。在开展英语教学时,应先明确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及基本培养要求,然后就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及文化品格四方面,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社会培养并输送更多全能型、应用型英语人才。 (英语组 陈佐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