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仿若开启一场与教育深层灵魂的对话,让我在教育理念与实践的海洋中,探寻到更为深邃的航道。作为一名教师,我在教学实践中对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与思考。 一、核心素养: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 中国基础教育正在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核心素养是课程标准研制(设计)的DNA,是贯穿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伴随着新课标的颁布与实施,一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变革全面展开。 余文森教授在书中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面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稳定器”,是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重要指引。它绝非简单的知识堆砌,而是经修养与涵养的润泽,从知识中萃取的精华。于学生而言,是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生活中应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例如在地理学科中,核心素养涵盖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等多个方面,这些素养将伴随学生一生,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各种与地理相关的问题。 二、目标转变: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跨越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核心指南针。回顾教育发展历程,从传统的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目标,到三维目标,再到如今的核心素养目标,这一演变是教育理念不断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我们必须将核心素养全方位、深层次地融入教学目标的制定与实施。以核心素养为出发点,思考“为何而教”,摒弃单纯知识传授的狭隘观念;以核心素养为落脚点,运用科学评价方式检验课堂优劣;以核心素养为着力点,将时间和精力聚焦于素养培育,打造优质课堂。 三、关系转型:构建以学为主的课堂生态 “教是为了不教”,从教为主导到学为主导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中,这一转变的核心是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习中心课堂为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了保障。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潜力,要求教师通过巧妙引导和激励,让学生的学习过程真实、深入、全面地发生,彰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四、路径创新:以学科实践激活知识与素养 学科实践为核心素养的形成铺就了坚实路径。它以身体参与和亲身经历为外在特征,以体验、感悟为内在属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出真知。 五、内容统整:以大概念引领知识整合 知识统整是破解知识割裂困境的良方,是知识转化为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以大概念为支点,能让知识结构化、整合化。(地理组 林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