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教育是慢的艺术》,书名便像一剂镇静剂,让我这个习惯了“赶进度、追成果”的教师瞬间沉静下来。书中没有宏大的教育理论,只有一个个贴近课堂的真实故事与细腻观察,却如春雨般滋润了我浮躁的教育心态,让我在字里行间重新读懂“慢”的深意——教育从不是一场追求速度的竞赛,而是一段需要耐心陪伴、静静等待的成长旅程。
过去的教学中,我总被“效率”裹挟着前行。为了完成教学计划,我会严格把控每节课的时间,若有学生跟不上节奏,便会下意识地加快讲解速度;为了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我会反复强调考点、刷题训练,却很少给他们留出自主思考、探索疑问的空间。就像书中提到的“拔苗助长”的案例,我曾为了让一名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快速跟上班级进度,每天放学后额外给他补课,强制他背诵解题公式,可结果却适得其反——他不仅对数学愈发抵触,甚至在课堂上不敢抬头回答问题。直到读了书中“教育需要等待每个孩子的认知节奏”这句话,我才猛然醒悟:我所谓的“努力”,不过是用成人的焦虑,打乱了孩子成长的自然规律。
放下焦虑,学着“慢下来”后,我看到了教育不一样的风景。我开始在课堂上留出“留白时间”,允许学生提出天马行空的问题——有学生好奇“为什么古诗里的月亮总带着忧愁”,有学生疑惑“数学公式能不能用更有趣的方式记住”,这些看似偏离“教学重点”的提问,反而让课堂充满了活力。我不再用统一的标准要求学生,而是为不同节奏的孩子制定个性化目标:给基础扎实的学生布置拓展性任务,让他们深入探究知识背后的逻辑;给暂时落后的学生降低起点,只要他们比昨天多理解一个知识点,就及时给予鼓励。那个曾抵触数学的学生,在我放慢节奏、用生活案例帮他理解公式后,渐渐找回了信心,某次课后还主动跟我说:“老师,原来数学也没那么难。”那一刻我真切感受到:教育的“慢”,不是拖延,而是给每个孩子足够的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轨道上稳步扎根。
书中还让我深刻认识到,“慢的艺术”不仅关乎知识传授,更关乎品格与心灵的滋养。过去我总盯着学生的分数,却忽略了那些藏在细节里的成长——有学生默默帮同学捡起掉落的文具,有学生在小组合作中主动承担难题,这些“分数之外”的闪光点,曾被我匆匆忽略。书中“教育的终极是培养‘完整的人’”的观点,让我开始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品格引导:班会课上,我不再只讲纪律要求,而是让学生分享身边的温暖小事;批改作业时,我会在评语里写下“你今天主动帮助同学,老师为你骄傲”。慢慢的,班级里的互助氛围越来越浓,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知识,更学会了尊重与关爱。
合上书页,“慢”字已深深烙印在我的教育理念中。教育就像培育一棵树,需要我们耐心浇水、施肥,等待它慢慢扎根、抽枝、开花,无法一蹴而就。未来的教学之路,我会带着这份“慢心态”,放下对“快速成果”的执念,用心倾听每个孩子的声音,用温柔的坚持陪伴他们成长,让教育回归本真,让每个生命都能按照自己的节奏,绽放出独特的光彩。(英语组 陈丽花)
|